<nav id="a4g4q"><strong id="a4g4q"></strong></nav><nav id="a4g4q"><strong id="a4g4q"></strong></nav>
  • <xmp id="a4g4q"><nav id="a4g4q"><optgroup id="a4g4q"></optgroup></nav>
  • 陜西:推進移風易俗 涵養文明鄉風
    稿件來源:陜西文明網 發布時間:2022-09-28 14:52
      “以前水渠里垃圾多,還沒走到跟前就聞到臭味。如今,村里紅磚白墻、道路干凈、鄉風文明,小村落也有大改變?!?月15日,在鳳縣紅花鋪鎮白家店村,村民周漢田指著一條水渠說。
      白家店村有224戶670人,村民沿嘉陵江兩岸居住。為了糾正隨手亂扔垃圾、不注重衛生的習慣,村“兩委”多次商討,結合村上實際制定了村規民約,將環境整治內容納入其中。由村干部帶頭,以身作則,積極宣傳動員,獎懲并行,有力引導村民從忽視到參與再到主導村莊環境面貌改變。
      “求治之道,莫先于正風俗?!苯陙?,全省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、省市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、建設文明鄉風的精神,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,以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依托,通過道德評議會、紅白理事會、村規民約等破除陳規陋習,移風易俗工作持續推進,農村煥發新氣象。
      紅白喜事,首選“幸福院大食堂”
      西安市臨潼區神東村是全國文明村。去年底,神東村“幸福院大食堂”開業了。村民花費5元,就能吃上一頓葷素搭配的營養餐。
      “吃上可口的熱乎飯看似平常,對于村里一些特殊人群來說卻是一件難事。我們考慮把村集體經濟收入用到解決群眾這個實際困難上,這才有了建‘幸福院大食堂’的想法?!鄙駯|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王現武介紹,近年來,村里借助富硒土地優勢,成立了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,村民經濟收入越來越高。2020年神東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多萬元,2021年收入超過200萬元。這也為“幸福院大食堂”的開業運營提供了底氣。
      王現武介紹,“幸福院大食堂”實行“村集體主導、市場化運作”模式,現在每天來吃飯的約有200多人次,在有效解決特殊家庭“吃飯難”的基礎上,還能向群眾宣傳文明就餐知識,并免費供村民各類“婚喪嫁娶”活動使用。
      “現在村里人一有紅白喜事,首選‘幸福院大食堂’?!蓖醅F武說,隨著村民收入增加,“婚喪嫁娶”大操大辦、講排場之風一度盛行,不僅加重了村民的經濟負擔,也影響了風氣。神東村整合現有資源,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開辦“幸福院大食堂”,制定食堂管理使用制度,由神東村紅白理事會統一管理,在厲行節約的同時也為村民減輕經濟壓力,有效改善村中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,潛移默化推動文明鄉風的形成。
      人人講文明,戶戶創“十星”
      在長武縣曹公村,一道道色彩明快的彩繪墻吸引了人們的注意。村黨支部書記曹忠紅說,將美麗鄉村、農耕文化、特色產品等內容畫在墻上,讓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。墻繪也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。
      文明鄉風建設,不僅要塑形,更要鑄魂。長武縣不斷引導農民群眾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,組織7個鎮、1個街道持續開展“十星級文明戶”創評工作,將“星級文明戶”創評工作打造成精神文明建設的“細胞工程”,形成人人講文明、戶戶創“十星”的濃厚氛圍。村民表示,“星級文明戶”的牌子雖不大,卻是一個家庭榮譽的象征,是一個家庭文明程度的反映。通過此次評選活動,曹公村厚植了文明鄉風、良好家風、淳樸民風,引導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。
      合陽縣把“十星級文明戶”創評工作與推進移風易俗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、助力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,在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的同時,切實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。
      “互幫互助一家人,歲數大了有依靠?!痹谙剃柺星囟紖^雙照街道,村規民約民風篇日漸影響著群眾的一言一行?!爸v衛生,要整潔,環境需要大家保。村組路,要愛護,致富動脈保暢通……”通俗易懂、朗朗上口的村規民約在群眾中口耳相傳,村民們漸漸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,把環境衛生當成了“自家事”。雙照街道大魏村先后被評為省級文明村、省級衛生村。
      近年來,全省各地按照正向激勵、反向約束的原則,明確指導性、標準性規范和約束性、懲戒性措施,健全完善符合村情實際、合法合規合情、便于操作執行的村規民約,在醒目位置張貼懸掛。切實發揮村規民約倡樹文明新風、遏制陳規陋習的作用,既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生態文明理念、中華優秀文化、傳統美德、美化人居環境等納入村規民約,也把抵制婚喪陋習、天價彩禮、人情攀比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具體舉措作為重要內容,使群眾內心有尺度、行為有準則。同時,嚴格執行黨員、干部辦婚喪事宜報備制度,推進婚俗改革、殯葬改革,持之以恒推進移風易俗工作。
      志愿服務廣覆蓋,村民生活美起來
      推進移風易俗、弘揚時代新風、倡導文明生活方式,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的重要工作內容。近年來,我省各地不斷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建設,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,推動形成崇德向善、見賢思齊、德行天下的社會風尚。
      快板、歌舞、朗誦輪番上演,黨的創新理論、身邊的好人故事在歡笑聲中深入人心,忙碌在田間地頭的志愿者身穿“紅馬甲”,讓理論宣講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受人們喜愛的活動。延安市組織開展群眾競賽活動,依托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,采取“專業人員先學先唱、干部職工帶頭領唱、志愿者指導教唱”的方式,把抽象的理論轉化成歌曲,潤物無聲。
      銅川市耀州區在各農村(社區)遴選出66名政治覺悟高、思想品德好、熱愛宣講工作的鄉土人才,成立“草根” 宣講團,發揮“取之草根、反哺草根”的優勢,借助來自各行各業“民間講師”的專業及特長,將宣講課堂搬進田間地頭、社區工廠與農家小院,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。
      城固縣在每個村組織村民開展“說事大院”活動,每月開展兩次,以“說事大院”活動為載體,引導群眾把自己的需求擺出來,曬一曬、評一評,在說事大院里“有結能解、有難能幫”,讓說事大院成為群眾信服認可的“連心院”,也成為鄉村治理大舞臺。
      各地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,成立移風易俗、文明倡導、衛生環保等村級志愿服務隊,不斷擴大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覆蓋面。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,圍繞垃圾分類、文明出行、疫情防控等主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,引導人們自覺遵守文明規范。突出群眾需求,精心設計群眾樂于參與、便于參與的志愿服務項目。走進廣袤農村,隨處可見穿梭在村組、田間、院落的“紅馬甲”。他們以文藝形式宣講道德故事,惠民演出豐富群眾生活,真情服務對接群眾需求,移風易俗改變陳規陋習,使文明鄉風“吹起來”,讓村民生活“美起來”。(陜西日報記者 王帥)

   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本草
    <nav id="a4g4q"><strong id="a4g4q"></strong></nav><nav id="a4g4q"><strong id="a4g4q"></strong></nav>
  • <xmp id="a4g4q"><nav id="a4g4q"><optgroup id="a4g4q"></optgroup></nav>